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2024-2025学年访学情况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5-08-31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2024-2025学年,我院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选派赵立、赵琳两位老师赴武汉大学开展教学研修工作。此次访学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为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8月30日上午,赵立、赵琳两位老师在学院会议室向学院汇报了2024-2025学年访学情况。
首先,赵立老师从综合业务素质培训、教学技能专项学习、科研能力学习和训练三个方面汇报了在武汉大学的访学情况。一、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访学期间,赵立老师积极参与了武汉大学组织的各类活动,实现了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通过参加理论讲座与实践活动,系统学习了健康管理、心理调适、AI赋能教育等教学技能,以及项目申报、文献检索等科研方法,有效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在各类野外团建、参观考察、太极拳培训、羽毛球比赛等活动中,不仅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技巧,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教学能力显著增强。通过观摩武汉大学教学名师的示范课程,进一步理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同时在旁听武汉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学习了武大教师先进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及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范式。通过参加教学工作坊,广泛观摩了多样化、精华式的教学展示,汲取了宝贵经验,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教学流程与方法,提升了教学水平。三、科研训练取得实质成果。在导师刘水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赵立老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转化与创新运用”,聚焦荆楚文化这一特色地域文化,并结合武昌首义学院首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深入探索其在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赵立老师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顺利完成了两篇学术论文。尽管访学收获颇丰,但赵立老师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赵立老师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加以注意和改进,加强与同行和导师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随后,赵琳老师也汇报了自己在武汉大学为期半年教学研修的学习情况。赵琳老师表示,通过半年的浸润式研修,在武汉大学深厚的学术氛围中,与专家、团队、学子深度互动,形成了理论、实践、研究三者融合共振的全面提升,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注入了强大动力。一、理论浸润:在学理深耕中筑牢信仰根基。赵琳老师通过系统研读经典著作和参加专题研讨,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同时,通过观摩跨学段课程打破了固有的教学认知,在全景式教学观察中赵琳老师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体系,让理论讲授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穿透力。二、实践淬炼:在知行合一中创新育人模式。在教学技能工作坊的教学实战演练中,掌握了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新路径。通过学习“理论讲授+田野调查+成果转化”的三阶育人模式,为有效解决思政课“知行脱节”问题提供了典范样本。该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实现了思政课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延伸。三、研教融合:在学术深耕中提升育人境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论坛的学术洗礼中,通过研讨数字时代思政教育变革等前瞻性课题,增强了应对未来教育变革的危机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武汉大学构建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践载体”三维矩阵模型,通过“元素挖掘-内容转化-效果评估”的标准化流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其“红色基因解码工程”将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的创新实践,为深挖校本思政元素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赵琳老师表示,此次研修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深度淬炼。未来,将秉承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创新教学实践的动力,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灵魂课程”。
赵立、赵琳两位老师在武汉大学的访学经历收获满满,在综合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效。他们的访学成果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学院将以此次访学为契机,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院的办学水平。
供稿:张紫媛
审稿:石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