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正文

三下乡进行时—聚焦武山湖,点亮文化遗产之光

发布时间:2025-02-18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mediaplayer

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这颗自然与历史的璀璨明珠,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更是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库。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武山湖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为深入探究其保护现状,发掘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校“武山湖文脉守望”实践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于2月14日踏上了前往湖北黄冈武穴市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旅。本次实践以“传承使命,共守武山湖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传播绿色理念、共谋发展规划四个维度,全面展开调研工作。

实地考察,探寻发展之路

武山湖,坐落于武穴市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水域辽阔,湖景壮丽,“武湖明月”更是美不胜收。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湿地类型多样,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资源方面,高等植物与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栖息繁衍,彰显了生态多样性。此外,武山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古长江的要塞之地,曾是武王英布的王城和王府旧址,名胜古迹与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渔业作为当地的重要产业,鲜鱼畅销各地;而端午节龙舟赛的热闹场景,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展现了武山湖独特的人文魅力。

实践队员深入探访武山湖湿地公园现状

 

深入访谈,倾听多方心声

在访谈中,市民们普遍对武山湖的开发表示支持。上班族希望增设休闲设施,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退休教师则建议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建立博物馆;商户期待引进特色项目,带动人气与消费;大学生则提议开展研学活动;渔民则担忧开发过程中可能破坏水质,影响生计,希望合理规划,保障各方利益。工作人员强调,保护武山湖生态文明遗产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保护区域,禁止非法捕捞与砍伐,定期开展生态巡查,及时处理破坏行为。

实践队员王居城面向群众开展问卷调查

 

 

传播绿色理念,奏响实践乐章

 实践队员刘辉超化身志愿导游

实践队成员刘辉超在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志愿服务时,主动担任起志愿导游的角色,为游客们提供详尽的讲解。他耐心地向游客介绍公园的生态特色、保护意义及游览路线,生动地描绘出公园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种类,让游客对这片美丽的湿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刘辉超同学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讲解内容,为游客们带来了愉悦的游览体验,也为保护和宣传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共谋发展规划,共创湿地辉煌

实践队员实地访谈当地管理局

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守护湿地生态文脉,“武山湖文脉守望”实践队队员刘辉超、王居城等前往武山湖文化保护管理局开展专项调研,与管理局宣传部部长进行深入交流。实践队结合生态保护专业知识,针对武山湖湿地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与管理方共同探讨现存挑战与潜在机遇,形成了系统性保护建议,为湿地文脉的传承注入了青年智慧与活力。

 

在本次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武山湖文脉守望”实践队聚焦武穴市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全力以赴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队员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积极的实践精神,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武山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在科普馆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采写:王居城刘辉超、张卓

图片:刘辉超饶杨杰王居城、张卓

供稿:刘辉超饶杨杰王居城、张卓

审稿: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