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教研室 正文

三下乡进行时——绿动乡野践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27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2025年76日,我校谢昊宏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依娜老师指导下,组织团队先后深入湖南省岳阳县及江西省南昌市,开展为期10天的“绿色乡村行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河道治理、垃圾分类调研及环保课堂等多元形式,探索高校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生态治理:躬身力行重构乡村肌理

晨光初露,实践团成员已披着朝霞投入到岳阳县河青长廊“生态美容”战役中。河道清理组运用“工具革新+科学分工”模式,以长柄垃圾夹破解石缝垃圾清理难题,用生物降解剂化解油污带。在主干道整治中,队员们创新“落叶-烟头-塑料”三级分类法,针对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团队提出“村委预约回收+志愿者协助清运”的双轨解决方案。

  “卡在鹅卵石缝隙的微塑料,正是水体污染的隐形杀手”在清理过程中谢昊宏同学认识到,“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有效的治理,更需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

 

 

二、教育启蒙:童心播种生态文明基因

江西南昌九龙湖景区的未来空间未时合集馆里,一场名为“重生之我是纸屑救世主”的趣味课堂正在颠覆孩子们的认知。实践团设计“树木年轮观测-造纸工艺解密-再生纸工坊”三阶课程。通过对比实验,孩子们直观感受“1棵成年桉树≈3000张A4纸”的资源消耗关系,现场发出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在撕碎、浸泡、搅拌、铺平的工序中,孩子们的小手与废纸亲密对话,最终捧起自己创造的再生纸时,那些粗糙的纹理里分明跃动着生命的温度。

实践队员们感叹,“一张纸的再生之路,原来正是埋入孩子心田的绿色种子;那短暂喧闹的课堂,竟能悄然照亮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一隅。”

 

 

三、青春感悟:微光成炬照亮绿色未来

实践过程中,谢昊宏等实践成员深刻体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续深耕、久久为功。每一滴浸透衣衫的汗水,每一次俯身清理的躬行,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具象化表达。

此次“绿色乡村行动计划”中,谢昊宏同学带领团队跨越湘赣两省,以创新思维破解乡村生态治理难题,用教育启蒙点亮绿色希望。学校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智慧与力量。

供稿:欧阳依娜

审稿: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