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2024-202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5-05-30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为了贯彻落实武昌首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能力、拓展教学方案、充分发挥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联动作用。5月28日上午,课程组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召开集体备课会,特聘教授李恺、张瑾副院长及任课教师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课程负责人黄珊珊主持。
会议伊始,黄珊珊主要从教学大纲的解读、实践报告的要求、课程成绩的构成比例,与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分享交流。并围绕校友邦平台的使用提出相关建议。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线上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团队、资源配置、过程指导、质量提升到成果输出,形成闭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实现可控化、精细化、数字化的管理。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们以高度的专业热情和责任感,围绕社会实践关键环节中的“选题精准性”“实践过程有效性实施”“成果创新性展示”等现实且亟待深入探讨的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还积极分享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拍摄的视频。通过分享这些资料和视频,教师们不仅为彼此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素材,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社会实践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创新灵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恺教授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升华与优化,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宝贵建议。李恺教授强调,相较于传统的文字报告或图片展示,视频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将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出来。此外,李恺教授还对实践成果的积累提出了独到见解。她指出,每年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成果积累时,要有明确的侧重方向,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深入研究和理解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从中找准社会实践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每年聚焦一个专题,不仅能够使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细致,产生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的成果。
在教育创新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征程中,张瑾副院长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动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为师生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画卷,也为社会实践选题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天地。
她还鼓励教师们积极将最新社会热点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让思政课堂更加贴近现实、富有活力。同时也对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强调,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让社会实践成为专业学习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案例选取要紧密结合时事背景,使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同时,她希望师生们能够积极助推社会实践成果参赛,通过竞赛这一平台,以赛促教,持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做出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成果,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
课程组始终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师培养,注重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本次集体备课会为老师们提供了查缺补漏、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为任课老师掌握阶段性教学重点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供稿:黄珊珊
审稿: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