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正文

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四五”发展规划(试行稿)

发布时间:2021-10-05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满足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民办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坚强阵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研究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思想基础,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开创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讨论和决策一切重大事项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校党委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建设内涵、措施途径等全面领导,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服务学校稳定发展大局,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工作决策部署。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底色。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各项工作中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始终葆有马克思主义特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坚持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根本要求。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量”的扩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质”的提升双向并济。坚持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

(四)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学院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一流学院的战略支撑。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忧患意识,秉持在创新中求发展理念,在各项工作中持续推出新举措,展现新作为,以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十四五”规划以及学校和学院实际,通过三至五年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打造成学校第一课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有口碑有影响力的学院,努力打造意识形态领域坚强阵地。

1.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25年,专任教师达到40人。高职、中职、初职比例为1:2:3。兼职教授、副教授10余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到10%以上经过3-5年努力,力争培养1-2名教学标兵,2-3名首义师德师风标兵

2.课程建设。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上,力争再申报1门课程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争取打造1门思政课成为校级一流本科

3.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走出去”力度争取建设好3-5个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思政课教学更好地做到课堂内外、校内外结合,提高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

4.科学研究。“十四五”期间,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教研1项以上,其他科研教研项目3项以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以上(其中CSSCI刊物5篇以上),出版学术著2部以上

四、建设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进一步夯实领导责任。第一,学党政领导班子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升班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带头学习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第二,坚持把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和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发挥第一学院、第一课堂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三,配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工作汇报,反映学院建设情况及需解决的问题。第四,学院院长、副院长、支部书记及各教研室主任带头走进课堂,落实院领导听查课制度。第五,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主动争取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有效帮扶。

2.不断完善机构设置。第一,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管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第二,按政治强、学术、作风好、勇担当的要求配齐配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第三,调整优化各教研室教师配备,实现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合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院工会委员会等机构功能,为教学、科研和教师生活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3.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第一,立足“十四五”规划以及学院实际,制定并贯彻落实“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实施方案”,形成相对完备的学院建设机制体系。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学院党支部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4.大力保障基础建设。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足额拨付马克思主义学院年度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按年拨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生均40元专项经费,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汇聚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扎实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研科研水平

1.严格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一,加强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组织召开开学前教学任务部署会、期中教学形势分析会和期末教学总结大会。第二,严格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学时,不得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充足。第三,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不超过120人。探索中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听课学习效果。第四,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第一,推动完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申报一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发挥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配合学校举办“课程思政”培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评比,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及学生所在各学院。第四,大力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3.大力彰显科学研究特色。第一,紧紧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重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全媒体时代下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问题研究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研究领域特色。第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面向全校教师,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研究专项课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校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力。第三,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围绕研究方向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有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第,制定并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开展科研成果评优奖励,加大对教师科研支持力度。

(三)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高素质教师方阵

1.保证师资配备充足。第一,力争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兼)职教师岗位。第二,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第三,加大兼职思政课教师选聘力度,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择优选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第一,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实行一帮一,培养中青年教师。第二,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大练兵,开展教学比赛,选拔推荐优秀思政课教师参加全全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学培训,引导教师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提升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素养。

3.拓展教师发展空间。第一,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支持专职教师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在报考、学费、课时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内研修。第二,建议和呼吁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学院予以政策倾斜。第三,加大科研创新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交流,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四)强化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支部自身建设。第一,建强配强支委会发扬民主,凝聚共识,促进团结,充分发挥“一班人”示范引领作用。第二,推进支部工作规范化建设,设立支部书记、副书记专项工作津贴,建立党员教育计划、备课、实施、检查、改进闭环模式,动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三,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常态化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确保组织生活规范正常和严肃认真。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把政治标准摆在首要位置,上提一档严格要求。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先选优和年度考核的第一标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政治上不过关和德行上有硬伤的教师“一票否决”。第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政课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将“政治上过硬”作为教师入职的硬性条件。

3.严守思想文化阵地。第一,不断强化领导权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和风险意识,管好学院的课堂、教师、教材、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坚决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想言论向校园渗透。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充分考虑时代要求,营造学院特色文化氛围,融入学院各方面工作中并一以贯之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