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正文

以青春之力赋能家乡经济腾飞

发布时间:2025-07-25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2025年7月18日,我校学生靳苗雨以“探访淮阳文旅产业,助力家乡经济腾飞”为主题,开展了一场为期数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靳苗雨系统梳理了淮阳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特色与创新路径,为家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视角的学术观察与实践建议。

 

古都新韵:文旅融合激活历史基因

淮阳,素有“古都宛丘、水城龙湖”之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旅开发提供了独特资源。调研中,靳苗雨聚焦“旅游开发、文化传承、基础设施”三大维度,发现淮阳区政府以“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创新产品供给与场景营造,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旅游经济转化。

在旅游开发方面,淮阳文旅单位以“太昊陵”为核心,打造“太昊陵+伏羲文化广场”沉浸式文化体验线路,结合豫剧展演、非遗工坊(如布老虎制作、芦苇画技艺)等动态展示,构建起“静态遗址+活态文化”的立体化旅游场景。同时,依托龙湖湿地生态资源,创新推出“荷花节”品牌活动,通过游船画舫、无人机灯光秀等科技赋能,实现“自然景观+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

 

 

非遗破圈:文化传承彰显青年担当

“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活态的传承。”靳苗雨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淮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创新实践。通过走访新兴工作室、商家直播间及文旅单位,她发现泥泥狗、布老虎、压缩馍等传统符号正通过“线上传播+线下体验”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文旅IP。调研过程中,靳苗雨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应成为非遗传承的‘破壁者’,通过创意转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服务升级: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

为优化游客体验,淮阳区持续完善文旅配套服务。靳苗雨亲身体验了从淮阳南高铁站至伏羲文化广场的旅游专线10路公交车,3元票价、15分钟直达的便捷性获游客广泛好评。此外,伏羲文化公园的建成开放,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更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淮阳区旅游综合收入达31.2亿元,同比增长22%,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交通畅达、服务精细、体验多元”的文旅生态体系的构建。

 

青春献策: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文旅产业是淮阳经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而青年是解锁这把钥匙的关键力量。”在实践总结中,靳苗雨提出三项建议:一是深化“文旅+科技”融合,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打造数字化文旅新体验;二是构建“非遗+文创”产业链,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年轻化、生活化的文化产品;三是加强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为文旅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不仅让靳苗雨深入感知了家乡文旅产业的蓬勃脉动,更让她深刻认识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机遇;既彰显了青年智慧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勇担时代使命,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华章”号召的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载体,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真知,通过“调研-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为家乡发展注入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热度的青春动能。

 

供稿:欧阳依娜

审稿:石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