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青春献乡野,文化探根源
发布时间:2024-08-23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激扬青春,筑梦前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金风送爽的八月,武昌首义学院“同心振乡乡村”社会实践队,以满腔热忱与青春活力,开启了一场意在深挖文化精髓与教育现状的探索之旅。从8月18日至8月21日,社会实践队的足迹遍及武当山的茶香古道、竹山县的绿松石艺术殿堂,以及桥东村的乡土课堂,每一站都是对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深度解读与实践诠释。
茶韵悠长:武当山下的茶香盛宴
8月18日,实践团队抵达了茶香四溢的武当山茶博物馆。在闭馆日的静谧中,队员们通过特别安排,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传承千年的茶文化。那一刻,时光仿佛在茶香中停驻,队员们在博物馆负责人的讲解下,穿越历史的烟云,追寻茶叶在这片土地上的起源与演变。
茶叶,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武当山脚下村民的生计与希望。通过调研,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茶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地位。科技与智慧的融入,为这古老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茶树的种植到茶叶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在这里,茶叶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
璞玉流光:竹山县的绿松石传奇
8月19日,队员们踏上了前往竹山县国际绿松石博物馆的路途。在这里,群山环绕之间,埋藏着大自然的瑰宝——绿松石。博物馆中展出的每一块绿松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工艺的精妙。通过与当地工艺大师的交流,队员们感受到了手工艺的伟大力量,以及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深度融合迸发出的无限生机。
在博物馆的长廊中,队员们静静地凝视着那些精美的绿松石作品,仿佛看到历史在它们的表面流转,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高科技的介入,不仅提升了绿松石的加工效率,更让传统工艺得以在新时代绽放异彩。绿松石,不仅是竹山县的宝藏,更是这片土地文化传承的见证。
文化脉动:桥东村的教育考察
8月20日,实践队继续前行,深入竹山县桥东村。在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上,队员们目睹了教育的力量与挑战。村中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未来的期盼。队员们参与了“七彩假期”支教活动,与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在课堂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通过与村民的对话和对当地学校的实地考察,队员们了解到,桥东村的教育资源虽然有限,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在不断改善。教育,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钥匙,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队员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改善乡村教育的建议,力求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可能。
总结与展望:青春无悔,心系乡村
8月21日, 社会实践队的调研之旅接近尾声,队员们坐在青山绿水之间,总结三下乡的所见所闻,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对武当山茶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对竹山县绿松石艺术的细致品鉴,更是对桥东村乡村教育现状的深度考察与思考。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正是响应这一号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用脚步丈量梦想,用心灵感悟责任。青年大学生们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注入了创新的智慧与蓬勃的力量,成为推动乡村蜕变的主力军。
此次探索之旅,不仅是对文化与教育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青春与乡村的美丽邂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怀揣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努力书写爱党爱国、砥砺奋斗的青春篇章。
采写:赵强强 李星纯 图片:李星纯 沈国研
供稿:欧阳依娜 审稿:石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