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教研室 正文
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首义学子赴山东萧城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14发布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阅读次数:
寒假期间,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侯文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邹埕鸷的指导下,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 “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萧城遗址被评选为冠县七大旅游区之一,通过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逐渐向文化旅游方面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乡村建设。此次实践活动以萧城遗址为切入点,侯文哲同学通过深入农村基层,走访当地村干部、乡村特色产业工作人员以及村民,搜集相关调查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地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以及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志愿者实地走访拍摄的萧城遗址碑及萧城史事宣传栏
志愿者前往村委会访谈
通过与村干部深入的沟通和访谈得知,当地积极响应县城出台的“建设乡村振兴劳务基地”政策,并且按照劳务基地认定标准,为当地闲散劳动力提供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就业增收和产业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年是该县首次举行“萧城遗址文化观光节”,村委会为此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观光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商贩,同时通过春节“返乡潮”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发展。
志愿者前往村民家中访谈
志愿者于文化观光节前进行实地走访
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志愿者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推出了一个以纺织手工业类为主的劳务基地,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该劳务基地的上班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在保证村民的日常耕作及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村民们的收入。劳务基地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化工污染物,在近年来全村加强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该村的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成功实现了“村美民乐”的目标。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志愿者发现,靠近文化观光区域的村民普遍感受到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活水平带来改善,但远离文化观光区域的村民并没有明显的感受。对此,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文旅转型、生态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改进措施和发展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充分肯定。
本次“乡村振兴,青春建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学子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和担当。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开展实践活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农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邹埕鸷
审稿:王 静